于謙是我國明朝的詩人,出生在浙江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祖父于文在明朝任兵部主事,他的父親于顏昭,因不好名利而成了好讀史書的隱士。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于謙自幼養成了愛好讀書的習慣。6歲那年,正值八月中秋,家中人都在賞月,惟有于謙在書房讀書,一直到深夜仍不肯休息。他的父親見他這樣用功,便走來催他快點睡覺,順口說了句上聯:
“半夜二更半,”
于謙馬上對了下聯:
“中秋八月中?!?/p>
父子二人的對話竟成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意思是:夜已深了,該休息了?,F在明月當空,正是讀書的好時候。
在于謙7歲那年,有一個叫蘭古春的僧人見他生得面相莊重,談吐有志,便主動為他相面說:
“此兒長得出奇,將來一定是個救世的宰相?!?/p>
僧人雖為附會之言,卻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勵著他更加刻苦勤奮地讀書,為將來做一名“救世宰相”而奮斗。這就是他從小立下的宏大志向,但也由此招來一些忌妒和非議。于是不久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那年夏季的一天,驕陽似火,天氣悶熱。于謙做完功課,渾身的衣服被汗水濕透了,便急急忙忙來到村邊的小河旁,一個猛子扎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了個澡?;氐郊依?,母親見他的頭發濕淋淋的,就給他扎了兩個羊角辮。他吃了點飯,就去學校讀書了。
恰巧,村中有位富家子弟,不但忌妒于謙的才華,更忌妒他的名聲。當看到于謙那種歡蹦亂跳的勁兒,他不由得心中有氣,便當著幾位大人的面,羞辱于謙說:
“請看于謙那兩個小辮子,扎得多漂亮。聽說將來還想做宰相呢!干脆我送給他一句話吧,叫做‘牛頭生龍角’,諸位說對不對?”
幾個年輕人也趁機起哄說:“比喻得好,比喻得好!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哩!”
于謙聽了并沒有生氣,他知道這幾個人都是終日偷雞摸狗、不學無術之人,但也絕不甘愿受辱。只見他眼珠稍一轉,便立即針鋒相對地冷笑兩聲,對他們說:
“你們說得不錯,我本來是條牛,不是龍,卻生了龍角。借你這句吉言,我也要送你一句話,就與你剛才所說的湊成對聯吧。你說的為上聯,我這下聯則是‘狗嘴吐象牙!’你看我對得合適嗎?”
那幾個富家子弟被罵得面紅耳赤,又無言以對,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幾位大人望著那富家子弟的背景,哈哈大笑地稱贊于謙說:“雞就是雞,鳳就是鳳,他們這才是自討沒趣呢!”
于謙的祖父于文曾在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當過兵部主事,為人正直,秉性忠烈,很受明成祖器重。于文任兵部主事期間,最崇拜的是文天祥。他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書房,時時以他那身陷敵獄,不忘故國,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自律。
在祖父的言傳身教之下,于謙也被文天祥那種清白高潔、忠心報國的英雄壯舉所感動,也將文天祥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書房里,
并將文天祥的兩首詩寫下來,貼在畫像的兩旁,時時以此勉勵自己。其中一首是《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p>
祖父見孫子于謙如此年少有志,心中非常高興,便進一步鼓勵他說:“你決心學文丞相,不愧為于家后代,但是目前最主要的是讀好書。只有讀好書,有了學問,才能做到像文丞相絕筆中所說的那樣。否則,沒有學問,只有志向,是成不了像文天祥那樣的男子漢的!”
從此,于謙胸裝文天祥,更加發憤圖強,苦讀詩書,立志將來報效國家。有一天,祖父來到于謙的書房,見孫子正在望著文天祥的畫像和詩凝神,便笑著問道:
“你又在想什么?”
于謙見祖父進來,立即站起身,有些激動地說:“我越來越清楚地感到,文丞相的這兩首詩,說明了做人的根本是八個字,這就是:
‘生為民族,死為國家?!?/p>
祖父稱贊他說:“歸納的好,歸納的好!”
于謙接著說:“這些天來,我自己也想出了四句詩,想把它題寫在文丞相的畫像上,不知祖父是否同意?”
祖父驚異地問道:“是四句什么樣的詩?說來我聽聽!”
于謙立即沉聲念道:
“孤忠大節,萬古修傳。
我瞻遺像,清風凜然?!?/p>
祖父聽了,不由得心動,于謙的話音一落,便也莊嚴地接了兩句:
“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p>
隨后,他們祖孫二人親自研墨,由于謙把他們的六句話題在文天祥的畫像上。這年,于謙只有7歲。
于謙11歲那年的一天,獨自騎馬外出,正好遇到巡撫大人擺駕出行,前有衛士開道,后有軍馬相隨,人歡馬叫,很是威風。這時于謙的馬跑得過急,一下子沖到巡撫大人轎前方才收住韁繩。衛士們對他大聲訓斥道:
“哪里來的野孩子,竟如此大膽?還不快快下馬,向巡撫大人謝罪!”
于謙不慌不忙地下得馬來,上前躬身一禮道:“千里馬急欲上進,一時難以收韁,望大人恕罪!”
巡撫大人聽了,不由心中一震,暗道:“這‘千里馬’三個字,語意雙關,既符合眼前的情況,又把自己比做‘千里馬’,實是出語不凡?!?/p>
于是巡撫大人便打開轎簾,笑著對于謙說:“聞你談吐,似有學問,我出個上聯,你能對出下聯嗎?”
于謙從容答道:“就請大人出句?!?/p>
巡撫大人上下打量于謙,見他身穿一件紅袍,就信口念道:
“紅衣人騎馬過橋,”
于謙立即對道:
“赤帝子斬蛇開道?!?/p>
這下聯是說一個典故。赤帝子,是指漢高祖劉邦,一次醉行澤中,前有大蛇擋道,遂拔劍斬殺,此后發動起義,推翻暴秦,建立西漢,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巡撫大人聽了于謙的下聯,心中明白,這孩子看似在聯對,實際是借聯對表達自己將來要干一番大事業的志向,不禁暗暗欽佩。
不久,于謙因才華出眾,被巡撫大人選拔到省里的學校讀書,并對他很為器重。
于謙由于胸懷大志,聰明好學,7歲被稱為神童,16歲成為秀才,23歲考取進士,從此走上仕途。他從政期間,由于剛正不阿,屢忤權貴,曾多次受到排擠、降職,但他依然“風骨秀峻”,“公廉有威”。
在明朝外有蒙古大軍陳兵京師,內有一片投降呼聲的危難時刻,是于謙扛起了北京保衛戰的大旗,把蒙古兵打得落花流水,使大明江山轉危為安。就是這樣一位忠君為民的民族英雄、“救世宰相”,時隔不久,竟受到早就對他恨之入骨的權臣徐有貞的誣陷,被明英宗以莫須有的罪名,于1457年2月16日殺害了,時年59歲。
噩耗傳來,北京城中的男女老幼,莫不悲痛滿懷,失聲哭泣。一位在獄中看守于謙的衛士,拿著于謙為他寫的一首《石灰吟》,對眾人邊哭邊說:
“于尚書在獄中,還在用他少年時代寫的詩勉勵自己呀!”
眾人接過《石灰吟》一看,更加勾起了對于謙的深切懷念?!妒乙鳌肥怯谥t小時候寫的一首言志詩。
原來,于謙的家鄉在錢塘縣的吳山村。村中百姓就地取材,以燒石灰為業。他們從山中挖出一塊塊青黑色的石頭,然后放在用磚砌起來的小窯里用火燒。經過一天一夜之后,那堅硬的青黑石頭,就變成了生石灰。用的時候,再用涼水一澆,生石灰便粉碎,變成了潔白如雪的粉末,人們用它來砌房造屋,刷墻粉壁,修理屋頂。
于謙每日讀書累了,出去玩一會兒的時候,就去看人們挖石頭、燒窯、出灰等,對百姓的這種艱辛勞動,理解得十分深刻。
有一天,他望著那潔白的石灰,忽地記起他在文天祥的畫像上題詩的時候,他的祖父說過的兩句話,這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彼挥傻眯闹杏稚鰺o限感慨,回家后,便立即奮筆疾書,寫出了一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p>
這首詩,十分深刻地用石灰隱喻了他自己做人的標準和志向。寫這首詩時于謙只有9歲。
于謙死后,隨著人們對他的思念,這首《石灰吟》也就成了千古絕唱,廣為流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