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領導干部社會管理能力之我見
劉明達 周振國
社會管理,是指以維系社會秩序為目標,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運用多種資源與手段,規范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活動和過程。社會管理的目標是促進社會公平與公正,消除和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新的形勢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各級領導干部,承擔著相應的政治責任、管理責任和工作責任,要努力提升社會管理的能力,確保社會穩定和科學發展,確保人民群眾幸福安康。
一、社會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現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關于“四種危險”的論述振聾發聵。近幾年在社會管理方面,各級領導干部經受了應急處置的考驗,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總體狀況是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領導干部不同程度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險,面對突發事件措手不及、處置不力、應對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區本該避免的群體事件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一)社會管理理念落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高度決定行動的力度。面對社會管理形勢的發展變化,有的領導干部認識跟不上,理念亟待更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全球一體化經濟、一體化社會的形成,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社會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有許多新情況是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甚至是我們未曾想象到的。有不少新問題已經超出了我們過去的社會管理辦法所能解決的范圍,社會管理的內容、方式、手段等也發生了極大變化。但有的領導干部傳統的思維定勢根深蒂固,沒有也不愿意更新社會管理理念,習慣于重經濟建設、輕社會管理;重政府作用、輕社會參與;重管理防范、輕社會服務;重事后處置、輕事前防范;重行政手段、輕法律道德手段。一句話,習慣于傳統的用權管控而不是服務。在處理社會矛盾事件時,思維僵化、方式簡單,不善于從已有的經驗中總結創造出新方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防患于未然,而是仍然沿用老方式、舊方法簡單采用壓制手段,粗暴生硬地解決新問題,導致問題越來越復雜,矛盾越來越尖銳,造成局面失控,秩序混亂。
(二)社會管理知識欠缺
社會管理是系統工程,具有社會管理主體的廣泛性、社會管理任務的復雜性、社會管理內容的廣泛性、社會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協調社會關系、緩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認同、維護社會穩定,是社會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管理的同時,更多地要運用法律規范、經濟調節、道德約束、心理疏導、輿論引導。要做好社會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社會管理知識很多,有公共政策、公共關系學、社會心理學、新聞傳媒、政策法規、領導學等等。但有些領導干部知識退化、老化,主要憑經驗行事;有些領導干部知識面窄,也不愛學習,在處理社會問題時常常捉襟見肘。比如,在處置突發事件時,有的干部面對網絡謠言一籌莫展,不知所措,就是知識貧乏的例證。
(三)社會管理方法不多
“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边@是對時下某些領導干部在處置突發事件尷尬情形的描述。面對突發事件,有些領導干部反應緩慢滯后、方法簡單粗暴、政策法規手段弱化,甚至有的自身政策法規知識水平還不如群眾;有的領導干部在與群眾面對面溝通時,講不到點子上、講不到理上、講不到心上;有些領導干部仍然沿襲舊的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隱瞞、掩蓋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對公眾回應的力度,從而使失實的信息或錯誤信息傳播,使事態擴大;有些領導干部沒有通盤考慮,抓不住主要矛盾,對突發事件的成因、性質、趨勢未能準確判斷,遇事慌張,頭腦發熱,急于求成,手段粗暴,從而導致顧此失彼、因小失大,貽誤全局;有些領導干部不能在短時間內聚合各種要素,形成合力,解決問題。
二、著力提升社會管理的四種能力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領導干部須著力提升四種能力:洞察力、反應力、協調力和處置力。
(一)敏銳的洞察力
敏銳的洞察力是一種敏銳、迅速、準確地抓住問題要害的能力。正確地發現和提出問題,是成功解決問題的一半。敏銳的洞察能力是領導者提高應變能力的前提?!帮L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蓖话l事件并非是空穴來風,在其醞釀、發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表現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覺的跡象。作為一名優秀領導者,要有洞微燭隱,見人所未見的本領,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現象,看清事件的本質,而不被表象所迷惑。任何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總有征兆,必然會表現出這樣那樣的跡象。這就需要領導干部以對工作極端負責的勤政敬業精神,在對實際工作的體察中,摸清情況,排查和分析隱患,見微知著,對發生的情勢進行辨別、分析,根據事件的性質和形式,在短時間里做出準確的判斷,及時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和內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態的擴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敏銳性至關重要。群體性事件的形成都存在歷史原因和客觀原因,往往會出現多數人的合理訴求與少數人的無理取鬧交織,群眾訴求的合理性與采取行為方式的違法性交織,多數人的一般違法行為與少數人的犯罪行為交織,群眾的自發行為與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插手組織交織,具體訴求與價值訴求、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問題交織,這些交織在一起的問題增加了研判的難度。領導干部如何才能敏銳洞察?一要做到對各種新情況、新問題胸中有數;二要做到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苗頭,掌握事件動態;三要做到直面矛盾,積極應對。
(二)敏捷的反應能力
敏捷的反應能力是指人在思維過程中,當機立斷和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應變的基本功。面對突發災害、事件,是不容遲疑不決的,必須快速反應,迅速做出判斷。群體性事件一般來勢猛、發展快,變化趨勢難以預料,應對之中情況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將造成難以把握的失控局面。領導干部要有快速的反應力,只有做到快速反應、多謀善斷、速戰速決,才能掌握處置突發事件的主動權,將事件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圍。要快字當頭,必須第一時間掌握信息,第一時間站出來說話,既不能失語又不能妄言,既需要快速又需要謹慎,對事件基本情況的公開要快速,對事件發生原因的解釋要謹慎,并在行動中繼續收集信息,觀察變化,不斷調整處置舉措。打造快速反應能力,需要領導干部具備一種常備不懈的精神狀態,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時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對各項工作中可能發生的事情,絕不能有僥幸麻痹心理。領導者要提高應變能力,一是要學習應變的各種方法和技巧,并根據問題、情況的不同,靈活運用應變方法和技巧。二是要提高自身素質。素質好,應變能力才會強。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智慧過人,才能對突發事件做出迅速而靈敏的反應,創造性的妥善處理事件。三是勇于實踐。親身參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是培養和提高領導者應變能力最基礎和最關鍵的重要環節。領導者的應變能力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實踐中才能形成和提高。
(三)極強的協調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是指根據工作任務,對資源進行分配,同時控制、激勵和協調群體活動過程,使之相互融合,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能力。應對群體性事件,對領導干部的組織協調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統籌兼顧是根本方法。一要堅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班子集體智慧,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制定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二要短時間內聚合各種要素,把包括黨委、政府職能部門以及新聞媒體在內的社會各界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在短時間內集聚到位,形成一種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組織動員狀態。三要高效有序地開展工作,使各個環節絲絲相扣,細致入微,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效能。掌握事件發展趨勢,預測可能產生的后果,掌握事件處置的主動權。四要善于借助外力。注重抓住關鍵的人,善用有影響的人,努力整合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計做好正面宣傳和溝通工作,絕不能被動應對、順其自然。五要善于與媒體打交道,切實做到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能力和水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四)果敢的處置能力
果敢的處置能力是迅速做出抉擇、下定決心、形成方案、予以處置的能力。在處置過程中,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瞻前顧后、舉棋不定等,都是必須避免的。處置能力是一種意志。一是要把握原則,依法行政,堅持在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框架內處理問題,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要始終公道辦事,絕不能胡亂拍板,絕不能厚此薄彼。二是現場指揮要到位。應對好處置好突發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蓋全方位的工作。應對突發事件,一分一秒都顯得異常寶貴,嚴密高效的組織指揮是實現最佳境界的決定因素。面對突發事件,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親赴現場、快速反應,在基本判明事發地點和類型之后,立即部署處置力量,做好先期的穩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時準確地控制事態發展,有效防范影響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別善于抓住應對和處理的最佳時機,力爭主動。三是疏導工作要到位。疏導教育在應對突發事件中至關重要。許多突發事件中,往往會有大量群眾聚集,而聚集的群眾又往往情緒激動,甚至有時會發生失控。在處置突發事件中,要以坦誠真誠的態度與群眾溝通,耐心細致做好群眾安撫工作,及時化解群眾情緒;對參與上訪的普通群眾,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心溝通、穩妥疏散,積極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善后工作要到位。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發事端,甚至形成社會更強烈的反應。個別領導干部出了事東奔西忙,疲于應付,一旦事件平息下來就馬放南山,一切照舊,甚至對已經承諾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極應付。應當抱著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搞好調研,尋求解決問題之道。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心中時刻裝著群眾,努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切能夠解決的困難和問題,營造安定有序、團結友愛、政通人和的和諧氛圍。
三、提高社會管理能力的路徑
(一)強化社會管理知識學習
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學習社會管理知識。要學習社會結構演變規律的知識,了解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新變化,深入研究當前我國的突出社會矛盾及其規律,更好地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要學習當代社會組織和管理知識,緊密結合國情,借鑒國外社會管理的有益經驗,創新社會管理理念,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要學習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關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和諧文化建設。要學習社會心理學知識,了解現代社會條件下社會心態的發展變化,合理引導社會行為預期。要積極參加社會突發事件處理知識培訓,明確自身在突發事件處理整體方案以及自身具體職責任務、基本要求、處置方法等,確保自己在應對突發事件中能夠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二)轉變社會管理理念
所謂社會管理理念,是人們對于社會管理活動的一種理性認識,或者說是對于管理社會活動的一種觀念的把握。社會管理理念對于人類的社會管理實踐具有指導和規范作用,有什么樣的社會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樣的社會管理實踐,社會管理理念的好壞決定著社會管理實踐的成敗。在當前社會劇烈轉型時期,舊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經無法很好地應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以創新思維探索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社會管理模式,成為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直接面對的嶄新課題。各級領導干部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一是樹立重視社會管理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念。堅持經濟建設、社會管理“兩手抓”,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二是樹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中國特色社會管理新格局,改變政府在社會管理中包攬一切、包打天下的做法,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更加積極有效地參與社會管理。要從重政府作用、輕多方參與向政府主導型的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式社會共同治理結構轉變,努力形成社會管理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三是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知情權還給群眾、把決策權交給群眾、把監督權賦予群眾,體現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四是樹立統籌兼顧、協商協調的理念。要改變過去主要靠行政手段通過管、控、壓、罰實施社會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學會運用群眾路線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務的方式,盡可能通過平等地對話、溝通、協商、協調等辦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要構建動態調節和化解機制,以使社會矛盾和問題得到及時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轉化,盡最大可能做到不積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級、不向壞的方面轉化,使社會處于動態平衡、動態優化、井然有序、健康運行的狀態。五是樹立依法管理、綜合施策的理念,努力改變社會管理手段單一的問題,更多地運用法律規范、經濟調節、道德約束、心理疏導、輿論引導等手段,實行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
(三)加強實踐鍛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碧岣吣芰﹄x不開實踐,離開實踐則一事無成。實踐是活生生的,是無字天書,實踐越多,能力才能越強。領導干部要多深入企業、農村和城市社區基層,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訴求,將大量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切實維護基層社會秩序和穩定。要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解,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提升群體性事件預防和處置能力,激發社會活力,減少不和諧因素,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危機管理是社會管理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在危機管理中鍛煉成長,是提高各級干部社會管理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湖北教育?領導科學論壇》編輯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