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西幅(F48E011021)、江州幅(F48E011022)、柳橋幅(F48E011023)、舊城幅(F48E011024)1∶5萬區域地質調查
【編著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第五分院
【作者】張耿,等
【完成時間】2001-12-1
【匯交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匯交時間】2003-9-8
【檔案號】調0077
【形態】紙質、電子
【密級】部分涉密
【主題詞】區域地質調查、1∶5萬、天西、江州、柳橋、舊城
【內容簡介】
桂西南江州測區包括1∶5萬天西、江州、柳橋、舊城4個圖幅。本項目重新厘定了測區的巖石地層單位,共劃分為22個巖組、51個填圖單位,查明其空間分布、相帶展布及相互關系。系統研究了石炭系—三疊系層序特征,劃分12個層序,建立了巖石地層格架和年代地層格架;應用陸相層序新理論對侏羅系至第三系進行陸相層序劃分研究,劃分了6個層序。在侏羅系汪門組中采獲較多的輪藻化石,進一步證實了汪門組的時代。通過火山巖、侵入巖的分布、規模、時代,將火山巖劃分為3個旋回,其中第二旋回進一步劃分為2個亞旋回,查明其具雙峰式活動特征;首次判別骨磨嶺一帶碎斑熔巖是侵出相的上升復合巖穹,對火山巖的巖石類型、巖石化學特征作了系統研究;重新厘定骨磨嶺一帶中三疊世長石石英斑巖實為侵入相的晶洞花崗斑巖,查明其分布、接觸關系、時代及巖石類型、巖石化學特征,并將其與石南超單元東山單元對比,命名為牟梯單元。系統調查了測區褶皺、斷裂等構造的性質、規模及展布特征,進一步研究了憑祥-東門大斷裂在測區的控巖、控相、控礦特征。討論了遙感解譯在測區的應用,總結地層、構造的影像特征及解譯標志,并識別出3個環形構造。分準地臺發展階段、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階段兩部分,總結了測區地質發展史。討論測區災害地質現象及旅游資源情況。分析旱澇、淹井、滑坡等形成因素及治理建議。
【審批】
桂地礦技[2001]5號評審驗收決議書
【附圖】
(1)天西幅(F48E011021)1∶5萬地質圖
(2)江州幅(F48E011022)1∶5萬地質圖
(3)柳橋幅(F48E011023)1∶5萬地質圖
(4)舊城幅(F48E011024)1∶5萬地質圖
【附件】
(1)天西幅(F48E011021)1∶5萬地質圖說明書
(2)江州幅(F48E011022)1∶5萬地質圖說明書
(3)柳橋幅(F48E011023)1∶5萬地質圖說明書
(4)舊城幅(F48E011024)1∶5萬地質圖說明書
【其他】
(1)原本檔案登記表
(2)電子文件登記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