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教學目的和要求
掌握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的進程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科學認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正確理解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特點及其實質;深刻理解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念。
一、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1.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是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的基礎上形成的。
生產集中與壟斷的形成。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協議或相互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壟斷的產生有以下原因:第一,當生產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極少數企業就會聯合起來,操縱和控制本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壟斷,以獲得高額利潤。第二,企業規模巨大,形成對競爭的限制,也會產生壟斷。第三,激烈的競爭給競爭各方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嚴重,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企業之間會達成妥協,聯合起來,實行壟斷。
壟斷是通過一定的壟斷組織形式實現的。壟斷組織是指在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占據壟斷地位的大企業聯合。
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壟斷是從自由競爭中形成的,是作為自由競爭的對立面產生的。壟斷并不能消除競爭。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同自由競爭相比,具有一些新特點。壟斷條件下的競爭,不僅規模大、時間長、手段殘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壞性。
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金融資本是由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
在金融資本形成的基礎上,產生了金融寡頭。金融寡頭是指操縱國民經濟命脈,并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壟斷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金融寡頭在經濟領域中的統治主要是通過“參與制”實現的。金融寡頭對國家機器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同政府的“個人聯合”來實現的。
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壟斷資本的實質在于獲取壟斷利潤,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家憑借其在社會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而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壟斷資本所獲得的高額利潤,歸根結底來自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剩余價值。
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壟斷價格來實現的。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在銷售或購買商品時,憑借其壟斷地位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
壟斷價格包括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兩種形式。壟斷價格的產生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它是價值規律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作用的具體體現。
2.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作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自身范圍內的部分質變,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有四種:國家所有并直接經營的企業;國家與私人共有、合營企業;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宏觀調節和微觀規制。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它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加快了國家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的經濟關系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資產階級國家在直接參與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中,代表資產階級總利益并凌駕于個別壟斷資本之上,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的一種形式。
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擴展。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邏輯,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本質。其主要經濟動因是:將國內過剩的資本輸出,以便在國外謀求高額利潤;將部分非要害的技術轉移到國外,以取得在別國的壟斷優勢,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爭奪商品銷售市場;確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來源。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借貸資本輸出;生產資本輸出;商品資本輸出。商品資本的輸出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占主導地位,借貸資本和生產資本的輸出則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占主導地位。
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的擴展,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后果。
當代國際壟斷同盟的形式以跨國公司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盟為主。國際經濟協調的具體形式包括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國際經濟協議以及地區性的經濟組織和集團等。壟斷資本國際化條件下各種形式的國際壟斷組織、國際壟斷同盟和國際經濟協調機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經濟領域的矛盾和危機。但是,國際壟斷組織和國際壟斷同盟以及國際協調機構進行的國際經濟調節,從根本上說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他們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的,是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關系進行協調和調整,從而維護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和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共同利益。
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列寧根據他所處時代的實踐曾指出,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進而發展到帝國主義,便具有五個基本特征:(1)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2)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治;(3)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這些特征集中體現了帝國主義的實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雖然列寧指出的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在表現形式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內容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仍然是我們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重要理論武器。
3.經濟全球化及其后果
經濟全球化是指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這樣一種趨勢,即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經萌芽。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生產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動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跨國公司的發展、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
經濟全球化的后果: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進程,它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會產生消極的后果。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消極后果,會制約甚至破壞全球生產力的發展,對全球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如何使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各國“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平等的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公平的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各國共存的經濟全球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新變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所有制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是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并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并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資本所有制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發展的新形式。它體現了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關系。資本主義所有制經過這些形式的演變,資本占有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
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隨著工人階級反抗力量的不斷壯大,資本家及其代理人開始采取一些緩和勞資關系的激勵制度,促使工人自覺地服從資本家的意志。這些制度主要有:職工參與決策制度;終身雇傭制度;職工持股計劃;社會福利制度。當代西方國家在分配領域的這些變化,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對于其分配關系的新調整,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由此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階級、階層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是:傳統的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勞動方式發生了新變化,實現了從傳統勞動方式向現代勞動方式的轉變。
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它與市場機制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在經濟調節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危機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
政治制度的變化。主要表現是:國家行政機構的權限不斷加強;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公民權利有所擴大;重視并加強法制建設;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臺上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
2.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和利益斗爭的作用,是推動資本主義變化的重要力量;社會主義制度初步顯示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定影響;主張改良主義的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也對資本主義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當代資本主義發生的變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框架內的變化,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把資本主義的部分變化夸大為資本主義的質的根本變化的認識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學的;完全否定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意義,否認當代資本主義已經在許多方面不同于傳統的資本主義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
三、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1.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資本主義社會,同歷史上有過的一切其他社會經濟制度一樣,其產生、發展以及最終為另一種更高級社會經濟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決定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與封建社會相比,資本主義顯示了巨大的歷史進步性:首先,資本主義將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其次,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最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作為上層建筑在戰勝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的生產方式,保護、促進和完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
2.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首先,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包含著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其次,資本積累推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激化并最終否定資本主義自身。最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社會化的更高形式,將成為社會主義的前奏。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歷史過程。這是因為:任何社會形態的存在都有相對穩定性,從產生到衰亡都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跨度;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過渡的長期性;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顯示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容納的空間,說明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尚需長期的過程。
但必須明確,盡管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盡管這個過程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曲折,但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總趨勢,則是必然的歷史走向。
思 考 題
1.壟斷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說壟斷并沒有消除競爭?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式有哪些?
3.為什么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部分質變?
4.資本輸出的實質是什么?
5.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什么?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會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附庸嗎?
6.有人說,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資本主義化,也有人說,全球化就是美國化。試用所學原理對這些觀點進行評析。
7.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有哪些表現?如何認識其原因?
8.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封建社會內部可以產生資本主義的成分或因素,因為這兩種生產關系都具有同樣的私有性質,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卻不可能產生社會主義成分,因為這兩種生產關系的性質是根本對立的。試用所學原理對該觀點進行評析。
9.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10.有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資本主義在戰后的發展狀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