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教學目的和要求
掌握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著重了解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世界的本來面貌與發展的一般規律,掌握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的實踐觀的基本觀點,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奠定基礎。
一、物質世界和實踐
1.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
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人類在謀求物質生活資料以維持自身生存和不斷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形成了對整個周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些觀點的綜合就形成世界觀。世界觀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起著指導作用,因而它又是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哲學。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劃分為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芍撜J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形而上學則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只有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才能全面地認識世界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只有達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內在統一,才能有科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以及科學的、徹底的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從而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質觀中的正確論點和思想,對具體科學關于物質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了哲學的概括和總結,形成了科學的物質觀。列寧從物質與意識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上把握物質,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物質范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意義。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又有某種暫時的靜止,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態。運動和靜止辯證統一,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在:第一,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世界是永恒運動和發展著的物質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世界,其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2.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會的物質統一性,而且闡明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觀的基礎。
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吸取了哲學史上關于實踐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確闡明了實踐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基本特征。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無論何種形式的實踐都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意識的關系,包含著物質變換、活動交換和觀念的轉換。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是使物質世界分化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歷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統一起來的現實基礎。
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社會生活是對人們各種社會活動的總稱,社會生活的實踐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傊?,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1.聯系和發展的普遍性和多樣性
聯系和發展是物質世界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辯證本性,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事物的普遍聯系。聯系是一個普遍的哲學范疇。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
事物的永恒發展。事物的相互聯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狀態和性質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聯系構成運動,運動引起變化,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
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過程就是指事物自身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事物是過程的集合體。
2.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唯物辯證法是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構成的科學理論體系。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對立和統一體現了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又稱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又稱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沒有同一性也就沒有斗爭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斗爭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是相互結合共同發生作用的。但是,在事物發展的矛盾運動中,二者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發展的實質就是對立面的同一和斗爭。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狀態。其含義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各有其特點。反映事物特點的特殊矛盾,是一事物區別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質,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認識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學認識事物的基礎。矛盾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辯證統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關系,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實踐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關系表示的規定性,質和量的統一就是度。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掌握適度的原則是認識和處理問題的基本要求。
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采取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和形式。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貫通。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循環,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性。質量互變規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轉化。事物內部存在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第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否定之否定規律從內容上看所揭示的是事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從表現形式上看所揭示的是事物發展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事物自我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3.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統一??陀^辯證法是指客觀事物或客觀存在的辯證法,即客觀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形式呈現出的各種物質形態的辯證運動和發展規律。主觀辯證法是指人類認識和思維運動的辯證法,即以概念作為思維細胞的辯證思維運動和發展的規律。唯物辯證法既包括客觀辯證法也包括主觀辯證法,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認識論的統一。
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在本質上是統一的??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在表現形式上是不同的。
唯物辯證法是科學的認識方法。唯物辯證法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觀點和方法。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同認識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運用于思維和工作中就轉化為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認識方法。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主要有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形式與內容、本質與現象等,它是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在辯證法諸范疇中蘊含著矛盾分析法。
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茖W的思維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中介,是保證思維活動正確運行的規則和程序。辯證思維方法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等基本方法。
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和人類現代實踐活動方式的產物,是人類面臨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復雜化、層次化、科學化的理性結晶?,F代科學的一般思維方法,根據哲學界和科學界的探索所形成的基本共識,大體上可以歸納概括為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這些方法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及其方法。
辯證思維方法和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辯證思維方法和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方法論上的共同性。
三、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
1.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規律及其客觀性。規律范疇揭示的是事物運動發展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點。既要反對藐視規律的主觀隨意性和經驗主義,又要反對在規律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
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聯系與區別。自然規律是自然現象固有的、本質的聯系。社會規律是通過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社會生活過程諸現象間的內在必然聯系。社會規律按起作用范圍的不同,可分為一般規律、特殊規律和個別規律。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都是物質世界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但是二者起作用的方式又是不同的。
2.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的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第一,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人工智能突破了人腦器官的許多自然局限性,對促進意識的發展和加強意識對實踐的指導方面起著積極的、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與人的思維有本質區別。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系,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個重要問題。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自覺能動性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必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堅持實踐的基本途徑;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堅持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的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必須認識和處理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
思 考 題
1.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及其現代意義?
2.“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苯Y合本章學習的原理,談談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內涵。
3.聯系實際思考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重要意義。
4.為什么說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如何把握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